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我国矿业发展历史(中国矿业发展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4-07-03

矿业城市的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

1、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发明了炼铁术,铁矿石的开发进入活跃阶段,加上对金、银、铜、锡等金属越来越多的开发利用,矿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在西周-春秋时期,采矿活动已具有相当规模。到汉代开采的矿产已有铜、金、银、锡、铅、铁、盐、辰砂、雄黄、雌黄、玉、天然气等十余种。

2、我国矿业城市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清末的洋务运动,造就了一批现代意义的矿业城市,如大冶、萍乡、唐山等。至民国时期,在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共同作用下,矿业城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的矿业城市有唐山、萍乡、大同、徐州、铜陵、东川、个旧、黄石、鞍山、玉门等。

3、波托西的城市和其矿山经历了极繁荣阶段。1580左右,当矿山的生产基本完善的时候,产业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22条尾矿坝和大约100轧碎机。这是波托西一直持续到17世纪的全盛时期的开始。在南美洲,这座城市兴旺发达带动了远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利马等港口城市的发展。

4、城市在b过程中由渡口→港埠→港口城市,只出现河流的过河点地区,并非都在沿海地区。在c过程中城市由集镇→城镇→城市的发展早期城市与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大城市的形成可能是矿业城市,也可能是港口城市,也可能是铁路枢纽城市,也可能是地区行政中心,但都不一定经过a→b→c这样的形成过程。

中国矿业史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是什么?

中国矿业史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篇章,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开采技术革新和矿产资源管理的变迁。第一章 中国矿业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矿业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演变。从最初的开发利用,到严格的矿政管理,每一步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然而在小矿蓬勃发展过程中各种负面影响和缺陷也凸现出来,诸如:经济增长方式落后,资源消耗过快,后劲不足,采选技术落后,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过低,伤亡事故频繁,破坏生态环境等。

灰分越高,热效率越低;燃烧时,熔化的灰分还会在炉内结成炉渣,影响煤的气化和燃烧,同时造成排渣困难;炼焦时,全部转入焦炭,降低了焦炭的强度,严重影响焦炭质量。煤灰成分十分复杂,成分不同直接影响到灰分的熔点。灰熔点低的煤,燃烧和气化时,会给生产操作带来许多困难。

在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以及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制陶用黏土类矿产,铁、铜等金属矿产,煤、石油等能源矿产,以及盐矿等多种多样的非金属矿产则更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民营矿业发展与商业性矿产勘查

尤其是近几年受需求拉动的影响,矿业呈现周期性复苏的态势,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从资源需求能力、勘查找矿潜力、勘查生产能力、矿业企业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矿产勘查面临“3个有利条件”:需求有市场、资源有潜力、发展有机遇,和“3个不足”:法规跟不上、主体不到位、市场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矿产勘查是地质工作的主体,是依附于矿业的一个子产业,它是矿业生命周期的起点,是矿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国家为了战略利益和弥补市场失灵,也往往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实行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或减税等措施,以减少投资风险,刺激整个矿业的繁荣和发展。

如何在税收政策上进行调控,鼓励商业性矿产勘查,是国家统一的矿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矿产勘查的行业特点。 核心就是勘查支出抵扣收入。矿产勘查对于矿业而言,就好像研究开发对于制造业一样,对于增加产业的税收基础至为重要。

从近6年的实践看,公益性地质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其规模、找矿效果还远不理想,这与纵向一体化的油气矿产勘查开发形成明显的“二元”结构,也成为解决我国资源瓶颈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

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和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

矿业的中国

1、中国矿业的发展,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的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2、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中国金都——山东省招远市,是一家以矿业链、深加工产业链为核心,金融产业、环保产业、教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

3、紫金矿业在国内外拥有众多合作开发的金矿项目,包括紫金山金铜矿、武里蒂卡金矿、波格拉金矿、帕丁顿金矿等一批大型在产金矿山。紫金山金铜矿曾是中国最大的在产金矿;武里蒂卡金矿是世界级超高品位大型金矿;波格拉金矿是世界十大黄金矿山之一。

新中国小矿发展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小矿的发展历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和矿业体制改革同步。

在国家统配煤矿受干扰,煤炭不能满足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时候,地方小煤矿自发地有了较大的发展。1971年,全国地、县、队小煤矿的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35倍。

冷水坑矿田的开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民间根据铅锌矿的野外露头进行小规模的地表开采和冶炼活动,在银珠山的南侧山坡面上至今仍然保留有古代的矿洞遗址(见图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进行,为大规模开发冷水坑矿田奠定了基础。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我国小矿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而变化。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小矿开发的主体也由单一的国有国营向多种经济成分转变;矿山数量的变化和开采质量的提升与市场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紧密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钼矿资源匮乏,仅在辽宁和江西有少量的钼生产。1949年,我国钼精矿的年产量仅为4吨,可见当时的开采和提炼技术十分有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钼业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不仅建立起了众多大型钼业基地,而且许多铜、钨、锡矿山也开始大规模地回收钼作为副产品。